|
2年后仍持續緩解!“K藥”有望一線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近日,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建議批準“K藥”帕博利珠單抗(商品名:可瑞達)新適應癥,用于一線治療轉移性微衛星不穩定性高(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型(dMMR)的結直腸癌成年患者。如果順利,有望在2021年一季度做出審查決定。 ▌結直腸癌,80%以上發現就是中晚期 結直腸癌是中國及全球第三大癌癥,也是癌癥相關死亡的第二大常見原因,好發于45歲以上人群。 結腸直腸部位的癌變通常需要經過“腸息肉→腺瘤→腸癌”的發展過程,發病機制相對明確。由于早期癥狀不明顯,因此,我國大多數結直腸癌患者在確診時已是中晚期。 但其實,只要注意篩查,及時發現并切除息肉,就能阻斷癌變,只需定期復查即可。 早期發現結直腸癌,通過手術+輔助化療,患者五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更早期的息肉甚至可以通過內鏡直接“消滅”,治愈率甚至可達100%;而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則比較不理想。 如今,對于晚期結直腸癌,治療手段也有了較大進步。Castro博士介紹,結直腸癌主要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 而MSI和MMR就像駐在身體里面的“修復師”,專門負責DNA的錯誤修復。這些基因一旦發生突變,DNA復制中的錯誤無法得到及時修復,癌細胞更容易致癌突變。 大約5%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攜帶MSI-H或dMMR,目前這類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是化療,但往往對常規化療不敏感。 不過,MSI-H和dMMR腫瘤由于細胞中DNA修復機制的異常,導致其基因組中攜帶大量基因突變,使這些腫瘤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更為敏感。 ▌“K藥”:已獲批治療20多種癌癥 帕博利珠單抗主要是通過增強人體免疫系統來幫助發現并抵抗腫瘤細胞。它能阻斷T細胞表面PD-1受體與其受體的結合,從而激活T細胞,使其對腫瘤展開攻擊。 “明星免疫療法”帕博利珠單抗自2014年獲批上市以來,一直備受關注。這款腫瘤免疫療法在多項癌癥中展現出了喜人的療效,可全面用于治療黑色素瘤、頭頸癌、非小細胞肺癌、經典霍奇金淋巴瘤、膀胱癌、胃癌等。 目前,帕博利珠單抗已經在20多種癌癥中證明了療效,另外還為MSI-H或dMMR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帶來益處。 ▌臨床數據驚艷,2年后仍持續緩解! 一項關鍵3期臨床試驗(KEYNOTE-177)在307例MSI-H或dMMR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中比較了帕博利珠單抗和化療的效果和安全性。數據已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 結果表明: 中位隨訪32.4個月后,帕博利珠單抗治療組在無進展生存期方面優于化療組(16.5 VS 8.2個月)。 此外,帕博利珠單抗組和化療組的總體緩解率分別為43.8%和33.1%。在達到總體緩解的患者中,帕博利珠單抗組83%的患者在2年后仍持續緩解。 目前,多數MSI-H / dMMR結直腸腸癌患者在一線治療中主要方案是化療,但療效有限。帕博利珠單抗顯著延長了這類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有望造福更多腸癌患者。 不過,結直腸癌并不是單一疾病,具有高度異質性。臨床經驗表明,不應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治療結直腸癌,而是需要多學科專家根據患者的具體突變情況及其相互作用,制定個性化的精準治療方案。 好醫友提醒: 結直腸癌的主要篩查方法包括:腸鏡檢查、糞便潛血檢測、虛擬結腸鏡(CT結腸鏡)檢查、DNA檢測、雙重對比鋇灌腸(已較少應用)。腸鏡是結直腸癌篩查的金標準,早篩查、早發現、早治療是對抗腸癌最有效的方式。 健康人群應在45歲開始接受篩查。如果有結直腸癌家族史,應在40歲開始定期檢查,或比其家族成員確診年齡早10年開始,以最早時間點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