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因大腸炎第二次辭任首相,這應該是全球知名度最高的病人了。安倍身患潰瘍性結腸炎長達50年。2007年,他第一次因大腸炎嚴重辭職,他二次辭任首相的原因,因大腸炎癌變。而據知情人士披露,安倍首相已確診大腸癌,醫生認為他必須全力靜養與積極治療。
我們知道,大腸癌是主要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我國大腸癌的新發病例正大幅增加,每年至少有40萬人確診大腸癌,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病的9.87%,死亡近20萬,大概每半分鐘就有一人死于結直腸癌。作為一名腫瘤科醫生,我們幾乎每天都能發現大腸癌患者,而這些患者里,有些是早期,有些則已經是中晚期。
劉先生是一位金領,日常工作比較繁忙,應酬也很多,吃吃喝喝在所難免的,所以也偶爾會肚子不舒服,日常自己買點胃藥吃吃也就緩解了,也沒太當回事。近期因工作壓力比較大,加上出差勞累,出現頻繁的肚子痛,吃飯或受涼后感覺明顯,而且大便也不怎么規律了,有時腹瀉,有時便秘,非常困擾,就去醫院就診,醫生根據他的情況建議做個腸鏡檢查,結果發現了腸子上面長了一個腫瘤,進一步檢查后,發現已經是晚期了。但是,劉先生和他的家人都非常困惑:單位每年都組織體檢,半年前才剛查過,也查了腫瘤標志物,當時都挺正常的,為什么半年就發展成晚期了?
其實,在臨床過程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明明前面才做過體檢,當時腫瘤標志物都挺正常的,為什么時間不久就發現是癌癥晚期?
其實對于腫瘤標志物,都是有一定的特異性和敏感性的,但由于生物學的復雜性,并不是所有人都敏感的,前案中的劉先生可能就是對腫瘤標志物不敏感類型,所以對于他來說通過標志物篩查腫瘤就不太靠譜了,如果完全相信了這份結果,反而容易埋下禍根,所以還是需要配合其他檢查才可行!
對于腸癌的篩查,除了結合臨床癥狀以外,主要方法還是依靠大便隱血檢查以及腸鏡檢查,而要發現癌前疾病或早期腸癌,腸鏡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檢查手段。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因為擔心害怕而拒絕腸鏡檢查,從而導致無法挽回的惡果!
先來看一份調查報告,2020年9月16日,在第四屆國之名醫會議期間,發布了一份關于中晚期結直腸癌的調查報告,報告結果令人瞠目結舌、非常震驚。這一調查結果主要對象是2299例已確診的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在這2299名腸癌患者,超過64%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85%的患者不知道怎么篩查結直腸癌;97%的結直腸癌患病前未做過腸鏡;85.8%的被調查患者首次就診原因是發現便血、嚴重腹瀉或腹痛等進展期癥狀;7.3%的患者是在診治其他疾病時偶然發現;僅6.9%是針對性體檢時發現;首次確診時,83%的結直腸癌患者都處于中晚期,且44%的患者已經出現了肝、肺等部位的轉移。
透過這些數據,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并非大腸癌有多猖獗,而是我們沒有足夠的重視。
實際上,想要早期發現腸癌,解決方法也非常簡單——做一次腸鏡檢查!
我們知道,大腸癌發生的套路非常簡單,也是有跡可循的:大約95%的大腸癌是一步步從大腸息肉轉變過來的,這個過程也很漫長,一般來說:從正常黏膜到出現息肉,需要5-15年,從腺瘤性息肉形成、發生異型增生、再到癌變,也需要5-15年。考慮個體差異問題,從正常黏膜到癌變,最低需要10年時間,最長可能需要30年以上!
所以,結直腸癌是世所公認的最容易預防的癌癥。而如果能在早期發現,治療也是很容易的,極早期的黏膜內癌,幾乎可100%治愈,早期腸癌的治愈率>90%,而晚期的5年存活率在20%以下。
腸鏡檢查是最直觀的檢查,通過腸鏡檢查,不僅可以全方位地仔細觀察腸道內細微的結構變化,如一旦發現可疑病灶,可以通過活檢來確定其性質。不僅如此,通過腸鏡,我們還可以對息肉、早癌等進行切除。
因此,如果你長期有胃腸道不適、大便不規律的情況,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群,不妨去做個腸鏡檢查吧,這樣,我們就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去發現、阻斷腸癌的發生!